有人问过戈雅一个问题:您收学生的条件是什么?
戈雅是这么回答的:聪明但贫穷的学生,不要学费我也收;又笨又穷的学生我不要;有钱但笨的学生我也收,毕竟他们的学费能够供养第一类学生。
戈雅的观点讲明了两个问题,一是什么样的人值得培养,一是教育的经费可以从哪里解决。
身为老师,不管其品行和能力如何,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,成大才。即便那个学生最终是凭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出人头地,也一样可以成为老师骄傲的符号。师者父母心,今天的老师可能做不到和父母一样无私彻底的付出,但对学生的期望依然和父母有高度的一致。
1
什么样的学生值得培养?换句话说,什么样的学生会有前途呢?
这涉及学习的动力问题。
学习的动力很多,有因好玩而学习,比如幼儿园的孩子,觉得上学新奇且充满乐趣。
有因生存压力而学习,比如,曾经的我就是。我上大学并没有高大的理想,无非是我想走出农村。大学时不得不上课,最主要的还是考虑毕业证的问题。以后工作后不忘学习也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和生活,达不到出人头地,也不至于被人狗眼看低。
有因爱好而学习的,很多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也不是家国情怀的驱使,仅仅是因为热爱,对未知的热爱,对揭开谜底的沉醉。
当然,有因为责任而学习的,一些人在衣食无忧之后,会有强烈的自我成就的欲望。他们会思考如何改变社会的规则,他们会专研怎么样让天下人服从自己的思想。这样的人并不少,比较典型的如美国总统川普。他之所以去纵横天下,倒贴当美国总统,理由非常简单,就是以前的总统搞错了,希拉里也没有能力,他希望美国能按他设想的方式去运转。
因爱好去学习的人很多,但几乎仅仅局限于闲暇的兴趣。比如有的人琢磨麻将,有的人研究游戏。就学生而言,为爱好去学习的却很少。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真正喜欢学习的,他们不是迫于家长的压力,就是迫于学校的压力。孩子的心,不会那么专注。孩子的思考,也不会那么长远。学习与未来,学习与生活,到底是一个什么逻辑关系,小小的年纪不会有清楚的概念。
不要以为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主动爱上学习的学生。为什么很多孩子一上大学就天马行空?因为他们觉得完成了父母交代的任务,他们此时也不会遇到升学的压力。
2
什么才是孩子学习最根本的动力呢?
中国有句话叫有钱难买少年穷,以我自己的经历,和对社会的观察,深以为然也。戈雅不是中国人,但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,育人无数,也阅人无数,他说他最喜欢聪明且贫穷的学生,一定是他长期跟踪观察后的感叹。他说的话和我们的俗语一脉相承,说明世人都有共通的规律。
聪明就是天赋,但没有贫穷来驱动,聪明就会休眠,就是貌美不能生育的妇女。
没有天赋肯定不行,毕竟学习是个智力活动。有些事情不需要智力,也分不出高低,譬如吃饭和XX。有些事情还非得要一定的智力,譬如作文科学,智力不够就白费力气。
3
但是,聪明人多了,有成就的却就那么小众?
何也?动力之别也。
贫穷出生的人,不需要父母施压就会好好学习,因为他知道只有学习才能让他改变命运,和同学们今后有对等说话的机会。
贫穷出生的人,不需要老师提醒也会好好学习。贫穷的家庭不仅缺钱,也缺背景,不好好学习,走向社会拿什么与人竞争?
贫穷出生的人还不会放松学习,贫穷是一种提醒,即使名校毕业,穷人的孩子也不会掉以轻心,即使工作小有所成,贫穷的出身也会提醒他必须战战兢兢,努力前行。因为,他们的出身告诉他,一不小心,就会翻转乾坤,回到过去。
还有,贫穷出身的人会深层次思考子孙的问题,他绝对不会让子孙再贫穷,他也会不断教育他的子孙如何才能摆脱贫穷。
所以,对大多数人而言,贫穷不仅是学习最根本的动力,也是最为长久的动力。因为贫穷就会努力,因为不想再次贫穷就会奋斗不息。
不错,幸福是奋斗出来的,但公子哥们儿会奋斗吗?多半不会,除非有川普一样的使命感,不然都会像八旗子弟碌碌无为。
是的,这样的人可以收为学生,没有这些人来,解决不了聪明且贫穷的学生的学费。有些人很不解,美国欧洲为什么对中国留学生入学的标准越来越低,道理就在这里,因为他们可以为那些大学提供巨额的学费。
4
行文至此,有心人应该明白,没有动力就会学无所获。
动力在哪里?
不是空谈道理,再好的道理最多只能解决燃眉之急。回归平淡,穷养孩子,你孩子学习的动力才会生生不息。
有文章说,中国人都把自己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。这并非危言耸听,而是揭开了盖子,挑明了危机。
家长们,何必和别人比孩子今天的吃穿住行呢?要比,就比三十年后谁家的孩子有出息。富家多败儿,只要你沉住气,未来的风水就会跟着你。